2)第九百八十二章 穆兮纱的心思_龙婿大丈夫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弓藏的事情,这似乎已经成为惯例了。

  作为臣子,在功成之后,主动选择退隐当然属于明智之举,有时并非出于本意,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者,但也不会是完全没动脑筋的。

  这一点李雨果更加明白,因为他经历的太多了,某些开国勋臣,他们打天下时建有奇功伟业,一旦天下坐定,皇帝担心其威高过主,彼此关系日后难处,对方又不是反敌,不忍心就此开杀戒,便设法令其交权让位。

  遇到这种情况,当事人也识趣,找个理由让出权力,达到君臣之间的某种默契,从而避免身陷囹圄或人头落地的悲剧结局。

  这类人虽算不得十分聪慧,但知其不可而不为,也算得几分机灵。

  比如北宋开国勋臣石守信在北周时与赵匡胤同掌禁军,彼此视为兄弟,陈桥兵变时,石守信是主要策划人,拥戴赵匡胤登基,他更是态度积极,出过大力。

  此后,宋王朝面临李筠、李重进叛乱,又是石守信成功地领导了平叛,并因此任同平章事,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,独掌北宋军政大权。

  事实上,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石守信有图谋不轨之举,但作为皇帝的赵匡胤仍对他放心不下,于是便在自己称帝的第二年上演了杯酒释兵权的一幕。

  又比如辅佐朱元璋起事、灭元到登基称帝的功臣刘基,在明初的朝野中也是众所公认的第一谋臣。

  他聪明过人,能谋善断,朱元璋常把他与汉初张良相比,称之为吾子房也。

  当然,刘基的聪明还在于当朱元璋以他之谋与张良相比时,他也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像张良一样隐退了。

  可是刘基此时年富力强,愿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继续有所作为,不想半途而废。

  对此,朱元璋却不耐烦了。有一年天逢大旱,朱元璋令刘基负责祈雨,刘基讲了当时朝中的一些弊政,认为这是天久不雨的原因。

  朱元璋照他的意思做了,但仍未下雨。百官趁机指责,朱元璋也责难不休。

  刘基明白,此时他已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,便趁机告退,回乡赋闲了。朱元璋想到刘基人还不老,在家乡仍有号召力,并且手下有一支数量可观的子弟兵,离开朝廷监视会更加危险,便又把刘基召回朝廷,追封其祖辈爵位。

  刘基当然明白朱元璋的用意,所以当给他本人加爵时,他坚决地辞却了。

  直到六十多岁时,刘基眼昏齿落,俨然一颓衰老翁,朱元璋才允许刘基回到老家去。

  从此,刘基蛰居深山,潜行息影,断绝与官府的一切来往,惟以饮酒下棋为乐,从不对人讲起他的经历和功劳,家乡的县令几次拜访都被挡驾,表示他只是一介山民,甘愿永远与世隔绝。

  而此时的穆兮纱,虽然不知道这些典故,但是她明白,是因为自己,而让李雨果陷入了这场朝廷纷争之中,一天是朝廷人,一辈子都是朝廷人,李雨果有恩于自己,若是李雨果愿意,她愿意耗尽一生去侍奉李雨果,为奴为婢都可以,但李雨果心里却将白骨哀的位置放得更高,所以她也想好了,让自己去取代白骨哀,让李雨果和白骨哀有情人终成眷属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m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