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一百五十一章 芯_重生香江之大亨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统计数据表明,大部分占用CPU和其他计算资源的运算,是指令集中占比很小的那一部分常用简单指令,而剩下占绝大部分比重的复杂指令实际用到的概率很小,这也造成了CPU中为之设计的复杂结构利用率很低。

  面对这种情况,计算机专家们开始研究对指令集进行必要的精简,使每条指令都能简化和归一化,用执行一串连续的、简单的、密集编码的指令来实现计算机的复杂操作,从而替代指令集中那些使用频率稀少的复杂指令,来简化处理器的设计复杂程度。

  雷蕴荣前世虽然不是在芯片从业者,但当时智能手机很重要的一个检测项目就是芯片,很多手机厂商发布新手机的时候都会重点介绍他们的芯片性能。

  但当时雷蕴荣听得是云里雾里,对那些他们所说的内容是一点都不知道,所以雷蕴荣还特地去了解了一番。

  所以他对芯片的发展历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,雷蕴荣知道,二十一世纪最流行的RISC架构莫过于ARM。

  搭载ARM芯片架构的设备数量,是英特尔的25倍。全世界99%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是采用ARM架构。约有43亿人每天都会触摸一台搭载ARM芯片的设备,这占全球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。

  但是,这款由日不落A公司研发的指令集架构,在最初岁月里却生存的异常狼狈和艰辛。

  A公司成立之初是生产个人计算机的,当初他们研发电脑时,曾向英特尔公司求购80286的相关技术专利授权,但是遭到了英特尔的拒绝。

  于是A公司就像网文小说里的主角一样,留下一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的宣言,决定自己去开发一款全新的低价处理器。

  在1985年的时候,A公司发布了ARM1,它的结构非常简单,仅有25000个晶体管,第二年,他们发布了改良版的ARM2,这是一款集成了三万个晶体管的32位元处理器,工作时钟为8Hz,但它的运算能力比集成了13万个晶体管,最大时钟频率为20Hz的80286更为出色。

  但是当时的A公司还只是个无名小卒,根本没有多少人留意这枚新问世却注定要名传芯片史的伟大芯片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英特尔1985年10月17日发布的80386处理器上。

  A2的性能虽然远超16位元的286,但相比于同样32位元的386处理器却显得很寒酸,没能给英特尔公司造成一丝的波澜。

  等A3时,英特尔的80486又已经面世,两者的性能依旧没有太多的可比性。

  这让A公司深陷财务危机与技术瓶颈,但也是因为A公司比较弱好操纵而因祸得福。

  1993年,德州仪器公司当时正在说服一家不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m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